2023年3月152元的"天价股",今天47元"斩到膝盖":10.08亿买理财股票杠杆交易平台,超募资金6.39亿新规6月15日生效前6月13日精准踩点永久补流,招股书与环评报告数据多处矛盾!
日联科技是2023年3月刚登陆科创板的新股,发行价高达152.38元/股,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302,495.13万元,募集资金净额为273,079.07万元。最终募集资金净额比原计划多213079.07万元。2023年3月28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,该公司拟募集资金60,000.00万元。
发行费用合计2.94亿元(不含税),其中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保荐承销费用2.61亿元。
可谁能想到,上市刚满一年,它的股价就跌到了63.4元,跌幅超过50%,市值蒸发超50亿。昨(20250715)天已经跌到47.12元,斩到膝盖了,还没到脚跟?!
2025 年 5 月 15 日,证监会公布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》,明确超募资金最终用途应为在建项目及新项目、回购注销,不得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借款,该规则自 2025 年 6 月 15 日起施行。
一边是股价暴跌,一边是赶在新规生效前精准踩点"用超募资金6.39亿永久补流"。
这家被称作"2023年最贵股之一"的日联科技,当年有多疯狂,到底是何方神圣?到底有没有猫腻?
一、超募12.78亿补流!这波操作比"精准减持"还巧
先看日联科技的"超募能力"。2023年3月IPO时,它公开发行1985万股,每股152元,募资总额高达30亿实际到账的"净额":27.3亿。要知道,它原本招股书里写的"计划募资"只有6个亿!多出来的21亿,全是超募。
按理说,超募资金是公司发展的"备用金",得用在刀刃上,比如扩产、研发。可日联科技的操作,让人大跌眼镜:2024年11月,它突然公告"调整募投项目延期";2025年6月,又公告"用超募资金6.39亿永久补流"。
啥叫"永久补流"?简单说就是把原本该投项目、搞研发的钱,直接塞进公司账户当"包括但不限于付给供应商,员工工资,水电费用等流动资金"。更巧的是,这6.39亿刚好是超募总额的29.99%——卡着证监会"12个月内不超30%"的红线。
为啥说这波操作"精准"?看看公司的资金状况:2024年底,它的募集资金专户只剩491万,但理财余额还有10亿;2023年刚上市时,它的货币资金才1.2亿,2024年就靠超募资金"输血"到10亿+。
日联一边用超募资金买理财(2024年理财收益5765万),一边喊"缺钱补流"。并且这是日联第2次永久补流了,2024年4月也精准不超过30%地补了6.39亿。也就两年来永久补流12.78亿。所以超募资金要么就用在理财,要么就用在补流。
二、募投项目:从“迫在眉睫”到“延期”,招股书与环保报告及回复上交所问询矛盾。有一方数据造假?
2023年招股书中,日联科技将募投项目包装成“解决卡脖子技术”的救世主:
(1)X射线源产业化项目:宣称已实现90kV/130kV射线源“批量化生产”,并称“不存在重大产业化障碍”;
(2)但环评报告却揭露了真相——扩建前射线源产能为0台,扩建后暴增至2304台/年,增幅超530%!而2021年实际产量仅392台;
(3)量产之谜:招股书称“2020年量产并销售超400台”,但环评报告显示项目至今未动工,量产时间出现三个矛盾版本,难道没过环评就偷偷批量生产了?
(4)招股书称,项目计划建设期为36个月,但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却显示项目施工期仅6个月。
致命疑点:
若项目真如招股书所述“紧急必要”,为何2024年11月突然公告延期至2025年?甚至将“重庆生产基地项目”延期至2026年?更讽刺的是,公司一边延期,一边将募资挪去“补流”——这无异于自证募投项目根本无需资金!
三、到底有多少项专利?招股书与官网“数据打架”,一方有假?
招股书介绍,日联科技自设立以来始终专注于X射线全产业链技术研究,在核心部件X射线源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,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封闭式热阴极微焦点X射线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,技术达到“国际先进、国内领先”水平,解决了国内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、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精密检测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公司牵头或起草了X射线智能检测设备相关的2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。截至目前,公司已获得境内专利355项(其中其中实用新型 268 项,外观设计 48 项)、境外专利6项、软件著作权53项,官网介绍有500余项国内外专利(其中发明专利查过100项)。
四、从追讨货款官司来看,日联科技的产品并没有招股书中描述的那么有竞争力,市场容量与前景都不如招股书所述(上文提到的募投项目延期与永久补流都已经证明)。
五、纸上富贵:盈利质量堪忧,资金链暗藏危机
新浪财报鹰眼预警揭穿增长假象:
应收账款增速40.85%(营收增速仅25.89%),应收账款/营收比三年内从32%飙升至40%,周转率从3.79次暴跌至2.92次;
存货增速31.12%(远超营收增速),存货余额两年翻倍至2.96亿,跌价风险高悬。
盈利质量崩坏:经营现金流/净利润比值仅0.22,净利润30%依赖“非常规性收益”(理财、政府补助等)。
六、股价是检验真替代还是“伪替代”的标准答案!
从152元到42元,暴跌72% ,撕裂出三道真相:
业务增长泛力:,技术壁垒虚设;
财务失控:应收账款堆积、存货跌价风险逼近,盈利质量不高
信用破产:用募资、项目延期、精准套现。
终极质问:
若真需资金搞研发,为何研发中心项目投入85%后仍延期?
若真看好前景,为何不回购股票稳股价,却急吼吼把6.39亿塞进流动资金?
募资27亿、分红1.09亿、市值蒸发50亿——这究竟是科创板企业股票杠杆交易平台,还是“合法集资”资本游戏?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可查配资实盘公司_实盘10倍杠杆平台_正规的实盘配资平台观点